
从入门到精通:二极管在电路设计中的核心作用
2025-07-08 15:09:17
晨欣小编
一、什么是二极管?
二极管是一种只允许电流单方向流动的半导体器件,由PN结构成。其基本结构使其具备以下两种主要特性:
正向导通(Forward Bias): 当P端电压高于N端,电流可以通过。
反向截止(Reverse Bias): 当N端电压高于P端,几乎没有电流流过。
这种单向导电性使得二极管可以在电路中扮演整流、限幅、钳位、保护、开关等角色。
二、常见二极管的分类与应用
根据结构与用途的不同,二极管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. 普通整流二极管
代表型号: 1N4001~1N4007
应用场景: AC转DC整流电路,如变压器后的整流模块
特点: 电流大、反向击穿电压高
2. 快恢复二极管(FRD)
代表型号: UF4007、FR107
应用场景: 高频开关电源、电感性负载保护
特点: 恢复时间短,适用于高频电路
3. 肖特基二极管(Schottky)
代表型号: SS14、MBR1045
应用场景: 高频整流、低压降系统
特点: 正向压降低,开关速度快
4. 稳压二极管(Zener Diode)
代表型号: 1N4728~1N4764
应用场景: 电压基准、稳压保护
特点: 反向击穿后可稳定电压输出
5. 发光二极管(LED)
应用场景: 指示灯、照明、信号传输
特点: 电流流动时发光,颜色与材质相关
6. TVS二极管(瞬态抑制二极管)
代表型号: SMBJ5.0CA、P6KE系列
应用场景: 静电防护、电涌吸收
特点: 反应速度快,吸收浪涌能量
三、二极管的工作原理详解
1. 正向导通特性
当正向电压超过**“开启电压”(约为0.6~0.7V对于硅二极管)**时,PN结导通,电流开始流动。此时二极管表现为一个小电阻,允许电流从P端流向N端。
2. 反向截止特性
当施加反向电压时,PN结处于截止状态,仅有微弱的“漏电流”存在,直至反向电压达到“击穿电压”后才会导通。
3. 开关特性
二极管导通与截止间的过渡过程极短,尤其是肖特基与快恢复二极管,因此它们常被用于高频整流与高速开关场景中。
四、二极管在电路设计中的核心作用
1. 整流作用 —— 电源电路中的“电流门”
全波整流桥(如1N4007整流桥): 将交流变直流,是电源模块的标配。
应用场景: 线性电源、开关电源前级整流。
2. 稳压保护 —— 稳压二极管的双重身份
Zener二极管串联后接负载,可保持电压恒定。
并联接法: 当电压超过击穿点,迅速导通泄放多余电压。
典型电路: 稳压电源、ADC输入保护
3. 反接保护 —— 防止接反极性损坏电路
在电源输入端串联或并联一个普通二极管或肖特基,防止电池接反。
并联型优于串联型: 电压损耗更小。
4. 静电防护 —— TVS二极管的高速响应
USB、HDMI、LAN口等易受静电干扰的地方必须加TVS。
响应时间纳秒级,是防护芯片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
5. 信号钳位与限幅 —— 波形整形与信号保护利器
在运放、逻辑电路中,使用二极管钳制信号幅度。
可防止高电压信号损坏IC输入。
6. 隔离作用 —— 阻断回流电流,避免互扰
在继电器、电感负载等处,二极管可防止感应电动势反向击穿晶体管。
常称为“续流二极管”或“自由轮回二极管”。
五、二极管选型的实用技巧
在实际设计中,选择合适的二极管至关重要。以下几个参数是选型关键:
最大正向电流(IF): 应大于电路工作电流20%;
最大反向电压(VR): 应高于实际工作电压;
反向恢复时间(trr): 高频电路优先考虑肖特基或快恢复类型;
封装形式: SMD贴片适合自动化装配,DIP适合手工焊接;
正向压降(VF): 低VF意味着更高效率,特别适用于便携设备。
六、常见应用电路案例
1. 二极管桥式整流电路
text复制编辑输入AC → 二极管桥(如MB6S) → 滤波电容 → DC输出
可实现220V转DC 5V、12V的基本整流功能。
2. 稳压二极管+电阻分压稳压
text复制编辑电源正极 → 电阻 → Zener二极管(反向) → 地Zener与负载并联,可稳定输出电压
适用于小功率稳压场景。
3. 续流二极管在继电器控制电路中
text复制编辑继电器线圈两端并联一个整流二极管,方向与驱动电流反向
可有效吸收线圈断电时的感应电压,保护驱动管不被击穿。
七、未来趋势与技术前沿
随着电子设备高频化、微型化的发展,二极管也不断升级:
碳化硅(SiC)二极管: 具备更高击穿电压与更低正向损耗;
集成TVS防护模块: 广泛用于USB-C、PD协议接口;
智能二极管阵列: 具备自诊断与故障保护功能。
八、总结
二极管虽小,却是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。从基础整流、稳压,到高级应用如过压保护与信号钳位,二极管的作用贯穿电路设计的各个阶段。掌握其工作原理、类型差异与选型技巧,是每位电子工程师迈向专业化的必修课。